货币基金收益“跳涨”;个人养老保险产品名单
21世纪资管研究院 吴霜,实习生杨蕾 综合整理
一、监管和政策
1. 中国证监会:港股通交易日历优化配套规则发布
2022年8月,中国证监会会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启动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工作。启动以来,两地积极稳妥推动交易日历优化各项落地实施准备工作。1月19日,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上交所、深交所和中国结算正式发布相关配套规则和通知,夯实了港通股交易日历优化的制度基础,相关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是优化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重要举措,是两地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务实合作的具体体现,回应了境内外投资者的诉求,有利于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2.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拒收人民币现金处罚情况》
2022年第四季度,人民银行依法对2家拒收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作出经济处罚。社会公众遇到拒收现金行为,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0年第18号),依法维权。广大经营主体应强化法治观念、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诚信经营、尊重公众支付选择权,共同打造现金和谐流通环境。人民银行坚持宣传引导与严肃惩治相结合,持续推进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工作。对核实为拒收人民币现金的,人民银行依法处罚并予以曝光,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
3. 个人养老金理财行业信息平台实施办法发布
1月20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行业信息平台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办法》),明确开展个人养老金投资理财产品业务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办法》及时做好理财行业平台接入、信息交互、数据交换和数据报送等工作。该《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对于平台参与机构,除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外,还有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代销机构和托管机构。具体来说,销售机构应当协助首次参与个人养老金投资理财产品业务的参加人,在理财行业平台申请开立平台账户。销售机构协助参加人办理平台账户相关业务时,应当充分核实参加人身份,确保向理财行业平台报送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有效,并根据理财行业平台相关反馈信息,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将业务办理结果告知参加人。
4. 重庆银保监局加强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
近日,重庆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加强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出,该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部分借款人通过套取个人经营性贷款用于提前归还房贷,有的社会中介协助虚构经营背景、编造虚假材料和提供“过桥”资金,此类违规行为挤占了小微企业信贷资源,也不利于房地产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为治理市场乱象,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通知》提出严格实施贷前调查、加强贷中贷后管理、加强中介机构管理三方面要求,共计9条细则。
5.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
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与新建住房价格走势挂钩、动态调整,有利于支持城市政府科学评估当地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化情况,“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地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形成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6.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2022年,债券市场平稳运行,国债收益率涨跌互现;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稳有序,投资者结构进一步多元化;货币市场交易量持续增加,银行间衍生品市场成交量保持平稳;股票市场主要股指回落。具体表现在:一,债券市场规模稳定增长;二,债券收益率涨跌互现;三,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平稳有序;四,债券市场投资者数量进一步增加;五,货币市场成交量持续提升;六,票据市场承兑贴现余额同比增长;七,银行间衍生品市场成交规模保持平稳;八,股票市场主要指数回落。
二、 行业和机构
人事变动:
-1月16日,江西省纪委省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廉洁江西”发布消息,原南昌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行长黄文杰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1月17日,上海银行发布《关于副行长辞任的公告》,称因组织工作调动,崔庆军辞去公司副行长职务。
-1月17日,公开信息显示,中国人民银行机关服务中心原党委书记、主任牟善刚被“双开”。
-1月17日,据招商银行发布的公告,审议通过了《关于选举孙云飞先生为副董事长的议案》,选举孙云飞先生为招商银行第十二届董事会副董事长。审议还同意聘任钟德胜为招商银行副行长,同意聘任王小青为招商银行副行长。
-1月18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布公告称,因组织调动,王新浩先生申请辞去公司副行长、财务总监的职务。
-1月18日,青岛银行公告显示,因临近退休年龄,该行董事会收到执行董事、行长王麟的辞职报告。辞任后,王麟将不再担任该行及该行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
-1月18日下午,山东省相关部门到恒丰银行宣布人事任命,辛树人出任恒丰银行宣布人事任命,辛树人出任恒丰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原董事长陈颖卸任。-1月19日,中国银行在北京以现场表决方式召开了2023年第一次董事会会议,董事会同意聘任张小东为副行长,任职资格待中国银保监会核准。
-1月19日,厦门国际银行发布公告称,因组织人事调整,经我行董事会审议通过,接受章德春先生辞去我行行长职务,同意聘任曹云川任国际银行行长,任职资格自监管机构核准之日起生效。
-1月19日,最新公告显示,经董事会审议,国新证券聘任曾建勇为公司总经理。国新证券总经理是由副总经理转正而来,属于内部提拔,并非此前着手进行的市场化招聘。
个人养老金开户数达1954万:缴费人数613万,平均缴费2316.48元。1月18日,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在人社部2022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各部门、各先行地区、各参与金融机构的大力宣传和共同推动下,总体运行平稳有序。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由此计算,实际缴费人数仅有参加人数的31.37%,缴费人群平均每人往账户里缴费金额2316.48元,距离平均每年1.2万元的上限还有较大距离。(正大国际期货)
人民银行开展2220亿元逆回购操作,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4760亿元。人民银行1月28日公告称,为维护月末流动性平稳,2023年1月28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2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00%。由于今日有6980亿元逆回购到期,今日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4760亿元。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短端利率涨跌不一。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上行17.8个基点,报1.834%。7天Shibor下行29.3个基点,报1.988%。从回购利率表现看,DR007加权平均利率下降至1.984%,低于政策利率水平。上交所1天国债逆回购利率(GC001)上升至3.005%。(上海证券报)
江阴银行业绩快报: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6.88%。1月17日晚,江阴银行发布2022年业绩快报。截至2022年末,该行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7.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88%。同时,江阴银行资产质量呈现持续向好态势。截至2022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98%,较上年末下降0.34个百分点,实现上市以来连续下降。拨备覆盖率达到470.55%,较上年末上升139.93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上海证券报)
瑞丰银行:2022年实现归属于股东净利润15.38亿元,同比增长21.01%。瑞丰银行1月17日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度,瑞丰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5.25亿元,同比增长6.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8亿元,同比增长21.01%。规模指标方面,截至2022年末,瑞丰银行总资产1596.21亿元,较年初增长16.62%;总贷款1028.96亿元,较年初增长21.01%;总存款1236.72亿元,较年初增长23.27%。资产质量方面,瑞丰银行持续改善。截至2022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08%,较年初下降0.1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82.65%,较年初上升29.75个百分点。(上海证券报)
2022年4季度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2万亿,近10%机构理财规模逆势增长。1月17日,上证报正大国际期货:从普益标准获悉,去年4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大幅下降,从去年3季度的28.96万亿下降至26.65万亿,环比降幅达7.96%,下降规模超2万亿。针对存续规模下降的原因,普益标准接受正大国际期货:采访时表示,一是市场波动导致赎回增加,11月以来市场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导致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回撤乃至发生“破净”现象,个人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并大幅赎回开放式理财产品;二是12月封闭式产品到期规模增加,对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也产生了一定冲击。(上海证券报)
多家理财公司推出摊余成本法产品,专家预计不会成为市场主流。1月16日,《证券日报》正大国际期货:梳理银行官网信息了解到,目前已有华夏理财、工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等在内的多家理财子公司发行了15只以上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闭式理财产品,产品期限大多在1年以上。据了解,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主要有市值法和摊余成本法两种。市值法是指理财产品投资的底层资产估值随市场变化波动,更能准确反映每日波动情况。而摊余成本法是指当计算理财产品净值时,会将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分摊到每日计算。(上海证券报)
净利润双位数增长,上市银行扎堆报喜。据上海证券报正大国际期货:统计,截至1月16日,已有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长沙银行、张家港行7家上市银行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盈利表现都较为强劲。数据显示,平安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净利润同比增幅超25%;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超10%;长沙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为8.04%。“部分银行区域优势明显,资产质量改善、信用成本下降驱动盈利高增长,未来几年盈利有望持续高增长,估值提升空间大。”一家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向正大国际期货:表示。(上海证券报)
六条主线回顾银行理财2022。刚过去的2022年,理财市场航行于波澜之中:两轮股债大冲击、多项新规落地、高管密集调整、养老理财规模近千亿、多只新主题理财产品密集发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整个信用债市场最大的持有机构,过去一年银行理财经历了两轮较强赎回压力,也正式告别以往安逸的“温室”环境,走向疾风骤雨的市场。具体表现在:两轮股债大冲击,多项新规落地,现金管理类产品整改,50张理财罚单涉案超1.5亿,9家理财公司迎来新高管,多个新类型产品开始出彩。(《证券时报》)
货币基金收益“跳涨”防止大额资金涌入41只货基闭门谢客。1月17日,人保货币市场基金发布2023年春节假期前暂停大额申购、定期定额投资业务的公告。公告称,2023年1月18日起,该基金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的累计申购(含转换转入)上限为100万元(含100万元),如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累计申购(含转换转入)申请金额超过100万元,注册登记机构将有权对该基金账户当日提交的单笔或多笔申购(含转换转入)申请有权拒绝,最终以注册登记机构确认结果为准。开年以来,多只基金因控规模保收益纷纷发布“限购令”。同花顺数据显示,1月以来共有290只基金暂停申购或大额申购(不同份额分开统计),其中货币基金占据重要一席,有42只货币基金提前“闭门谢客”。(正大国际期货)
港股兔年“开门红”,公募基金早已提前加仓。年初五,迎财神,港股市场在兔年的首个交易日迎来整体上涨。恒指收涨2.37%,创近十个月新高;恒生科技指数收涨4.26%。春节档总票房成绩的接连刷新,推动多只影视股同步上涨。《满江红》主控出品方欢喜传媒今日一度涨超27%,午后涨势有所回落,截至收盘涨超10%,猫眼娱乐、IMAX CHINA等板块个股同步上行。新能源汽车股集体爆发,比亚迪股份收涨超6%。腾讯控股涨3.83%,股价收复400港元关口。而在公募基金市场上,部分知名基金经理早已瞄准港股市场投资机会,从最新披露的2022年四季报来看,不少产品已加大港股仓位,提前布局港股。这些布局呈现着公募基金整体港股仓位回升,传媒、医药、计算机加仓等特点。(财联社)
2022年公募总规模险守26万亿元,平安基金被挤出TOP20。日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2022年四季度各项资管业务月均规模数据。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2022年四季度基金管理机构非货币公募基金月均规模数据,2022年,前20强基金公司合计月均规模达9.29万亿元,相较于2021年的8.5万亿元,增长了9.29%。截至2022年末,易方达基金非货币公募基金月均规模为10526.87亿元,位居行业首位,也是同业唯一一家月均规模超万亿元的基金公司。华夏基金以6926.8亿元的月均规模排在第二位,广发基金、富国基金紧随其后,且月均规模均超6000亿元。(界面新闻)
兴业证券:基金四季报的六大看点。近期基金四季报披露,兴业证券梳理出市场较为关注的关于基金四季报配置的六大看点:一,公募基金股票仓位创历史新高;二,医药仓位显著回升,成长内部“做切换”;三,医药股和计算机股获集中增配,白酒股仓位变动有分化;四,港股仓位显著回暖,北水大幅加仓资讯科技和医疗保健;五,公募基金持仓风格的三点变化:集中度偏好上,个股持仓集中度回落。市值偏好上,继续聚焦“小巨人”。财务指标偏好上,看重盈利能力和业绩增速的边际变化;六,内外资存在分歧和共识。四季度,内外资的共识主要在加仓医药、信创、机械、金融和出行链,减仓新能源和周期板块,四季度内外资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周期以及部分消费行业。(财联社)
基金发行显现小阳春:开年14天中24只基金提前结募,两类最受追捧。公募基金“开门红”,发行市场迎来小阳春。在A股、港股市场明显回暖反弹行情之下,多只基金宣布提前结募。正大期货显示,不同份额合并计算,截至农历虎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今年以来已有24只基金发布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其中,债基与混合型基金成为发行的重头戏,今年以来有11只债基、9只混合型基金(含2只混合型FOF)宣布提前结募。值得关注的是,唯一一只股票型基金提前结募是丘栋荣管理的中庚港股通价值,成为新年首只“日光基”。此外,去年几个发行小“高潮”创新品类在今年依然受到追捧,满足客户流动性管理需求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低风险的REITs以及养老第三支柱体系之下的养老FOF等产品在年初均有提前结募。(财联社)
严监管力度加大!年度经纪业务罚单近80张,违规炒股占大头,内控与营销罚单渐增。监管对于券商经纪业务的关注度与处罚力度正不断加强。易董平台显示,2022年度,经纪业务方面的罚单共77张,其中下半年,4个多月间,针对经纪业务方面的罚单就已达到40张。除了数量上、频率上的走高之外,正大国际期货:梳理发现,回顾2022年度,“双罚”的处罚力度正不断加强,且对于部分严重违规的个人,还增加了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的相关措施。“加大对管理人的处罚力度,不仅重申管理人的管理职责,也自上而下的进一步对券业不规范行为说‘不’。”一位券业合规人士对此表示。(财联社)
“最ETF”券商新榜出炉:上海地区个人与机构交易皆领衔,湘财证券与东方证券各拔头筹。近年来ETF市场发展迅猛,已涌现出超30只百亿规模的“巨无霸”ETF。截至2022年末,深市共有284只ETF,总市值3546.74亿元,占深交所基金总规模的90.13%。其中,深市规模最大且超过百亿的ETF分别是沪深300ETF、创业板ETF 、芯片ETF。相比于11月的成交放量,12月环比收缩,资金则频繁交易债券ETF,尤其是跟踪国开债指数的ETF,当月国开债ETF成交额超过700亿位居深市ETF首位。12月份,纳斯达克ETF、港股通互联网ETF的净申购份额居深市ETF前两位。(财联社)
21家券商18家业绩下滑,节前证券指数一改连日大涨回踩。券商2022年业绩下滑预期已逐步成为现实,截至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即1月20日,21家券商或上市母公司披露2022年业绩快报、预报或未经审计财报,其中18家券商净利润同比增速下滑,3家券商增速为正。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即1月20日,证券指数大幅回落收跌1.55%,但仍旧成功站在5日均线上方,究竟是为节后的起跳做下蹲准备,还是就此回落进入调整期?卖方研究认为,金融板块战略性配置窗口或已开启,2023年预期非银板块基本面均将有超预期的修复,其中券商板块基本面的超预期除了资本市场回暖预期外,注册制改革等因素也是券商板块基本面改善的重要驱动力。(财联社)
首家外资独资新设券商来了!历时两年渣打证券获批设立,国内已有10家外资控股券商。A股加速金融对外开放,2023年开年就迎来第三家外资独资券商——渣打证券。1月19日,证监会公告核准设立渣打证券,注册地北京,注册资本10.5亿元。渣打证券由渣打银行(香港)全资持有,成为首家外资独资的新设券商,也是继摩根大通证券、高盛高华证券之后的第三家外资独资券商,以及内地第10家外资控股券商。渣打证券的业务拓展不以证券经纪、承销保荐为首要目标,而是希望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资本市场解决方案。对于渣打证券的核准设立,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财联社正大国际期货:表示,“这主要反映了我国持续且坚定地推进金融对外开放的态度,也满足了境外金融资本发展的预期。”(财联社)
个人养老保险产品名单更新增至12款。近日,中国银保信官网消息显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更新,由首批7款产品增至目前的12款产品。新增的5款产品为新华保险的卓越优选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太平人寿的太平鑫多多两全保险(互联网专属)、以及阳光人寿的阳光寿养老年金保险,工银安盛人寿的盛享颐年养老年金保险和金账户年金保险(万能型)。(正大国际期货)
投资、负债均有利好,险企业绩将迎回升。2023年首季营销活动启动以来,部分保险公司有所斩获。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的销售情况看,险企2023年首季营销业绩有望实现高增长,叠加个人养老储蓄需求释放、居民消费逐渐恢复、保障产品竞争力增强等因素,险企负债端全年表现有望改善。着眼投资端,险企也迎来多重利好。分析人士表示,当前,政策面积极信号不断释放,长期资产利率有望企稳,权益投资环境也在改善。2023年险企投资压力有望缓解,投资端业绩将明显回暖。(上海证券报)
56家信托2022财报:净利排名生变、各指标承压。截至2023年1月17日,已有56家信托公司陆续公布了2022年未经审计财报。1月18日,正大国际期货正大国际期货:从业内获得的前述财报数据显示,同口径下,36家信托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占比超64%,其中3家信托公司由盈转亏;营收同比下滑的有37家,占比超66%。行业整体业绩承压已成定局。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研究员冯露君同期发布的研报显示,56家已经公布财报的信托公司,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7.8%,信托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4.1%,固有业务收入同比减少23.10%,利润总额同比减少18.95%,净利润同比减少18.3%。(正大国际期货)
三、市场和数据
2022年结构性存款再减超5200亿,最后一月大幅减少超7100亿。近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45606.92亿元,较2021年12月末的50836.82亿元减少5229.9亿元,其中大型银行减少规模超过1600亿元,主要为个人结构性存款的压降;中小银行减少规模超过3600亿元,主要为单位结构性存款的压降。这一降幅低于2021年。2020年4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达到最高峰的超12万亿,随后不断压降,2020年末、2021年末分别为64426.56亿元、50836.82亿元。
国家统计局:2022年我国R&D经费突破3万亿元,与GDP之比达2.55%。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30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按不变价计算,R&D经费增长8.0%;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2.55%,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1]。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951亿元,增长7.4%;占R&D经费比重为6.32%,下降0.18个百分点。
财政部:2022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73676亿元。日前,财政部发布2022年12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2022年12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98亿元。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98亿元,全部为专项债券。全国发行再融资债券81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403亿元、专项债券414亿元。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91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403亿元、专项债券512亿元。
LPR报价连续5个月持平,5年期以上品种调降可期。1月20日,2023年首次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公布。公告显示,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值得一提的是,此次LPR报价与上月持平,同时也是自2022年8月以来连续5个月报价保持一致。正大期货首席分析师王青认为,“1月LPR报价持稳不会影响一季度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下行势头。为支持楼市尽快企稳回暖,短期内5年期LPR报价有下调空间。”
海外资本重返境内债券市场。近日,中国央行上海总部公布2022年12月份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简报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达到3.39万亿元,较11月环比增加约600亿元,结束此前连续10个月回落态势。与此同时,中央结算公司公布2022年12月统计月报显示,当月境外投资者的债券托管量达到31144.66亿元,较11月环比增长172.31亿元。其中,去年12月海外资本净买入国债235.6亿元,但减持了约63.6亿美元政策性银行债。此外,上海清算所数据显示,去年12月海外资本持有的境内同业存单规模环比增加约415.6亿元人民币。
2022年全国黄金消费量下滑超一成,国内金价持续处于高位。1月19日,中国黄金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原料黄金产量为372.048吨,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产43.065吨,同比增长13.09%。其中,黄金矿产金完成295.423吨,有色副产金完成76.625吨。另外,2022年进口原料产金125.784吨,同比增长9.78%,若加上这部分进口原料产金,全国共生产黄金497.832吨,同比增长12.24%。在消费端,2022年全国黄金消费量1001.74吨,与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10.63%。其中:黄金首饰654.32吨,同比下降8.01%;金条及金币258.94吨,同比下降17.23%;工业及其他用金88.48吨,同比下降8.55%。
人民币强势跨年,美元触及7个月低点。自去年11月初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后升破7.0、6.9和6.8关口,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分别累计升值近9%。1月18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盘报6.7623,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9点。1月17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升破6.70关口,创2022年7月5日以来的新高。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收支全年实现双顺差,外资持续恢复投资我国证券市场。2022年我国外汇收支成绩单出炉。国家外汇管理局18日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支顺差规模分别为1073亿美元和763亿美元。我国外汇收支形势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保持了总体稳定。人民币债券市场也自2022年1月末以来,在2022年底首次迎来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净流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18日发布数据显示,去年12月,境外机构净买入人民币债券约600亿元。
股票市场:沪深300指数上涨2.35%,创业板指上涨2.93%;在风格指数上,消费风格重新领先。市场风格维度,表现有所分化。备受外资青睐的食品饮料等行业明显受益,带动消费风格指数重新领跑。消费风格指数涨幅为2.99%,较前值进一步提升1.09%。(苏银理财)
债券市场:上周利率债收益率多少上涨。1月13日与1月6日相比:1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持平于2.0970%;3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8BP至2.5188%;5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6BP至2.7096%;7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5BP至2.8677%;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7BP至2.9010%。信用债方面收益率全线上行。1月13日与1月6日相比:AAA中票1年期收益率上行13BP至2.7149%;3年期收益率上行9BP至3.1527%;5年期收益率上行6BP至3.5047%;7年期收益率上行3BP至3.5696%;AAA企业债1年期收益率上行13BP至2.7450%;3年期收益率上行9BP至3.1756%;5年期收益率上行5BP至3.5065%;7年期收益率上行3BP至3.5403%;10年期收益率上行2BP至3.6708%。(苏银理财)
正大国际期货免责声明:正大期货官网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行情策略请联系QQ客服获取。